【功效】
溫中,行氣,散血,解毒。
【適應癥】
用于瘡瘍腫痛、瘡瘍、痢疾、痔瘡等癥。
【施灸準備】
中等艾炷,韭菜,紗布,鑷子,火柴,線香,灰盒等。
【施灸方法】
取半嫩連根韭菜適量,將其切碎搗爛,放入潔凈紗布擠去多余的水分,并壓制成厚約0.5cm,直徑約3cm的幣狀圓餅。將餅置于所灸穴位或患處。上置中等艾炷,用線香火點燃施灸。每次灸3~5壯,每日或隔日1次,5~7次為1療程。
【注意事項】
(1)隔韭菜餅灸用的韭菜應選用新鮮的半嫩韭菜,不可用過嫩的或過老的韭菜,宜現切現用。
(2)韭菜餅的厚薄,宜根據所灸部位和患者所患病證而定。一般而言,面部等較為敏感的部位,韭菜餅可厚些;而急性或疼痛性病證,韭菜餅可做得薄一些。
(3)施灸后局部皮膚僅有微紅灼熱現象的,很快就可消失,無需處理;若因施灸過重,皮膚出現小水泡,只須注意不擦破,可任其自然痊愈;若水泡較大,可用經過消毒的針刺破放出水液,待其吸收愈合。
【經驗輯要】
(1)《瘍醫(yī)大全》:;瘡毒潰后,風寒侵襲,作腫痛者,用韭菜杵爛,炙熱,敷患上,冷則易之?;驌v成餅,放患上,艾圓灸之,使熱氣入內。;
(2)《中國灸法治療學》:;治療痔瘡腫疼:令患者洗凈患部后,即用鮮韭菜餅1個置于瘡痔上,上放艾炷灸之。每次灸5壯,隔日一次。;
【灸法備注】
韭菜又名壯陽草、長生草、洗腸草等,屬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,以種子和葉等入藥。其味辛;性溫。歸肝、胃、腎、肺、脾經。具健胃、提神、止汗固澀、補腎助陽、固精等功效?!侗静菥V目》謂其:;生汁主上氣,喘息欲絕,解肉脯毒。煮汁飲,能止消咳盜汗。韭籽補肝及命門,治小便頻數,遺尿。;《本草拾遺》又云其;溫中,下氣,補虛,調和腑臟,令人能食,益陽,止泄臼膿、腹冷痛,并煮食之;現代研究表明,其含有揮發(fā)油及硫化物、蛋白質、脂肪、糖類、維生素B、維生素C等。具有健胃、提神、溫暖作用。其根、葉搗汁可用于消炎止血、止痛。適用于尿頻、陽痿、遺精、下痢、腹痛、婦女月經病、帶下以及跌打損傷、吐血、鼻衄等癥,中醫(yī)學上經常用于補陰虛,精關不固等,是男子女子房事后常見病的最常用食療菜。由于隔韭餅灸具有溫中行氣、散瘀、解毒等功效,故此灸法可用于治療瘡瘍、痢疾、痔瘡等癥。但由于此灸法臨床上使用不便,而且韭菜又有一定的時令性,所以現代臨床上已很少采用隔韭餅灸治療諸病。 韭菜餅隔灸也叫韭菜餅隔灸。是用韭菜做的圓餅做屏障的一種灸法。這種艾灸方法在《清代顧世誠選藥》卷八中有詳細記載:“瘡毒崩后,風寒發(fā)作,腫痛者用韭菜。”